桃源國小位於鹿野溪畔的延平鄉,係屬布農族原住民重點學校。目前附設幼兒園1班,只收4-5歲學童,3歲以下學童建議至鄉托就讀,歷年來學生數維持在25-30人的滿額區間;國小部一至六年級各1班,目前學生數79人,近十年來維持在75-85人之間,人數變化不大,但從戶政資料顯示,在少子化的過程中,學生數有逐步減少的趨勢。
2016年學生族群組成以92%的布農族為主,其它族群包括排灣族(2人)、阿美族(2人)、雅美族(1人)及漢人(3人),共來自56個家庭。非布農族的學童,主要為學校教師同仁之子女,餘則為社會安置及認同本校辦學之跨區就讀之學童。家長職業以零工居多,其次為粗放式的農業經營,主要作物為二年採收一次之鳳梨。
學區特性
桃源國小學區住民以布農族的isbubukun(郡社群)為主,除部份自中央山脈的摩天、利稻遷徙至桃源村外,一大部份則是遲至1926來在日人的轟炸、毀村下,從內本鹿集團移駐,至1941年haisul(海樹兒)事件落幕後才安定下來。接著在失去傳統領域和生活模式,並在伐林、造林、育林的政策,學著適應當代的生活。在傳統與現代雜揉的認同中,從連續辦了16年的kulumah(回家)—內本鹿的轉型正義,可以理解一個埋葬臍帶的地方,如何牽動著族人的思緒。
(二)、學校沿革
桃源國小前身為1938年日治時期設置之紅葉谷蕃童教育所pasikau分教場,1946年改稱為紅葉國民學校桃源分班。1947年獨立,學區包含上里、下里、鹿鳴及桃源本部落;1952年紅葉國小學生人數過少,降為桃源國小分校,1960年紅葉分校又獨立。紅葉與桃源一如利稻與霧鹿,本校與分校的位置互換,互為主體的特性不但沒有消逝,反之,互為一體的情感因而滋長。這在紅葉棒球的發展史上最為典型。因此,在布農族的神話、傳說及英雄人物不停被取消的當下,為何毀譽參半的紅葉棒球精神,在學校的校務推展中,仍然是維繫布農心魂(isang)的重點。
現況發展
在過去前輩奠定的既有基礎上,每一次的更迭,都為學校帶來新的契機。主動專業的行政運作,親師共職的和諧關係,讓出給力的空間給第一現場的教師,進行學科內容、教育專業、學科教學和一般生活智能的持續對話與發展。
傳統與現代接軌的教育過程中,學生在藝術與人文或體育活動的表現,創造許多成功的經驗;然而,在基本學科能力的表現,由於與主流文化的接觸較慢,在語感、數感、量感、體感的差異下,不論是閱讀的障礙所構成的理解與深究上的不足,或是構詞、構音上的多重轉換,亦或是應用到數學的解題,都是亟待努力的方向。
近年來,陸續導入英語實驗方案及翻轉教育的教學實踐,在基本學科能力的表現,看起來跌跌撞撞,但就從家長與學校共負責任的成長,或從學生學習投入、學習態度及品格持續發展來看,著實有著相當令人欣慰之處。
教師狀況分析
目前學校編制校長1人,教師編制12人(含主任3人、組長2人),職員3人,護士、工友1人。支援人力包括廚工(2)、值日夜工友(1)、支援教師、減授課鐘點教師、教保人員及英語巡迴教師各1人,母語教師3人(阿美語、排灣族及布農語)。
本校教師流動率約10%,平均學歷高,專業知能充足,教學熱忱高。編制教師(含校長)族群身份分別為漢(6)、布農(3)、阿美(1)、泰雅族(1)、卑南族(1),進行教學專業對話能坦然接受各方意見,並提出積極改進建議,彼此工作關係互動融洽。雖然教師間工作默契佳,但有時因行政工作量大及學校活動多元,導致教師教學受影響,行政與教學之溝通為尚待解決之問題。